莫斯科地鐵圖 |
上圖是莫斯科的地鐵圖。1980年以前,英國倫敦地鐵公司為了複雜的地鐵系統發行了地圖,詳細標示每條線路該如何連結,儘管如此,整張地圖看起來像是盤七彩義大利麵,最後失敗。
直到哈利.貝克(Harry Beck),推出超簡化的路線圖,拿掉所有地標,然後不管各站間所有的實際距離,通通以等距表示。這就是現在連小朋友都看得懂的地鐵圖前身。不過,貝克的地鐵圖只提供一個資訊,就是去哪該搭哪個地鐵,也不會告訴你搭地鐵是不是去目的地的最佳方式。
這就好像是從前準備歷史考試,總期待考前一天老師的重點整理,然後整晚猛K重點,隔天考試分數拿到,知道李鴻章簽了一堆狗屁不通的不平等條約,但對於為何他這麼遜卻還被朝廷重用,甚至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,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,令我一頭霧水。
1931年,波蘭哲學家考季斯基(Alfred Korzybski)在美國數學學會期刊上提出:人類天生擅長把感官所接受到的大量訊息簡化成容易吸收的模式。但有時我們會忘記這些模是只呈現了事實的一部分,而非事實的全貌。
資訊爆炸下的商業模式,也造就了許多「地圖」,像是策略規劃、銷售預測、市場區隔、成長率等,如同地鐵圖,也就是說這些以「事實為基礎」的報告,其實都是抽象的。現今許多企業已經變得非常依賴這些報告,而失去對實況的了解,經理人缺乏第一手經歷,以致於在看著地圖做決策時,對該「地區」完全沒有任何個人的感覺。
現在許多年輕的行銷人,總以為只要能在PPT上列出五個字很少的重點,弄得很有賈柏斯的風格,就表示他們對生意很在行,忘了PPT只擷取了部分事實,行銷計畫也只是一張地圖。最恐怖的是,他們不了解「目標地區」的全貌,忘了生意只會在外面真實的世界進行!上述的年輕人,包括我自己。
2010臺北國際花博會,身為該紀念商品專案領導得我,錯估情勢,對於北市府以及聯合報所提出的預估觀光效益(特別是海外遊客人數),過於期待,雖然我個人在內部會議已經提出:對公部門預期打七折的風險評估。但實際上,遠低於七折。臺灣現在的各大、小型展覽很有趣,有一個神秘力量操作的推票系統,可以直接伸入各國小、國中、高中,打著許多名義推票,甚至連早會時,校長也來參一腳推一下。
到底這神秘的推票系統多神,假設一展覽,校園推票可達20萬張,最終該展覽的總售票數,絕對超過40萬。也就是說,校園推票與現場售票數比=1:1,已經可以做為整場展覽的業績指標。由這幾年許多國外展覽來臺即爆紅、人擠人的狀況看來,我不禁質疑,到底是臺灣人民藝術素養提高了?還是因為多元教改給人圖利商人可以切入的空間?而校園對於推票系統是否該有更高門檻的把持?
拉回主題,當實際入園人數以及入園基本消費(紀念品部分抓NT50/人)與預估有落差時,加上開幕才得知園區還有其它紀念品商家、官方紀念品部分品項大肆亂授權,造成廠商間惡性鬥爭,最後走入我個人最怕的價格戰,沒人撿到便宜。也造成個人職涯史上第一次主導的專案,以上百萬元庫存結案(當然還是有小賺)!
失望,絕對有的,事前收即到許多研究所對於觀光產業、紀念品開發的相關論文,以及許多田野調查的資訊,總認為,至少是可以達到某內心期待的成果。花博這段期間,好幾次偽裝成客人到販售現場,直接了解了消費者對於自家&它家商品的反應,其實早在中期時候,多次與顧客的直接訪談接觸,就大概知道不太妙,雖然有做出應變措施,但為時已晚。
有想要紀念品或商品開發其他細節的人,再個別來問我吧!
部分文字節錄自《誰說商業直覺是天生的》大是文化 by Dev Patnaik
補充說明一下,最後預期人數,花博達到了。但卻是有許多"重複"參與的人以及校外教學。全北市學生每個人只要在去一次,就可以增加多少人了!!自己算一算吧。我指的落差,有大部分是指這。
ReplyDelete